建安十六年(211年)秋,潼关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,马超带着残余的西凉部众,像受伤的猛兽般逃回凉州。凭借羌胡部落的支持能加杠杆的炒股平台,他很快卷土重来,一路攻城略地,最终将凉州州治冀城(今甘肃甘谷)围得水泄不通。刺史韦康坚守数月,粮尽援绝,只得开城投降,却被马超下令杀害。一时间,马超自称征西将军,督凉州军事,割据陇上,声势复振。
然而,这位曾让曹操在黄河岸边仓皇逃窜、感叹“马儿不死,吾无葬地”的猛将,为何短短一年后便狼狈逃往汉中?这背后,藏着一个文臣的复仇计划——凉州参军杨阜的反抗。
杨阜,字义山,天水冀县人,与尹奉、赵昂并称“天水三英”。他早年曾任凉州从事,后被州牧韦端派往许都,得到曹操赏识,任安定长史。韦康继任凉州刺史后,留他为州参军,负责军事谋划。
展开剩余77%马超攻陷冀城时,杨阜正在城中。他亲眼目睹韦康被杀、堂弟杨岳被囚禁,却没有当场反抗——不是怕死,而是在等一个机会。《三国志·杨阜传》记载,杨阜“内有报韦康之志,而未得其便”。他表面归顺马超,实则暗中联络旧部,寻找反戈一击的时机。
建安十七年(212年),杨阜以“丧妻”为由,向马超请求回乡安葬。马超没有怀疑——毕竟,一个失去妻子的人,看起来不会有什么威胁。
杨阜的目的地是历城(今甘肃西和),那里有他的姑表兄弟姜叙。姜叙时任抚夷将军,屯兵于此,手中握有重兵。杨阜见到姜叙后,没有直接说反马超的事,而是先讲起冀城的惨状:“韦使君待我不薄,如今被马超杀害,我作为州吏,却不能救他,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?”
姜叙问他:“那你想怎么办?”杨阜说:“马超背父叛君(指马超反曹导致父亲马腾被曹操杀害),虐杀州将,整个凉州的士大夫都蒙羞。你拥重兵却不讨贼,和春秋时‘赵盾弑其君’有什么区别?”(赵盾是晋国正卿,国君遇刺时他不在场,但事后没有追责,被史官记为“弑君”)
这番话刺痛了姜叙。更关键的是,姜母的态度——她对姜叙说:“韦使君的仇,不是杨阜一个人的仇,是整个凉州的仇。你要是怕死不去,我还有什么脸活在世上?”姜叙终于下定决心,联合杨阜、赵昂、尹奉等旧部,起兵反马超。
建安十七年(212年)底,姜叙、杨阜在卤城(今甘肃礼县)起兵。马超闻讯,立即率军出击——他以为这只是小股叛乱,很快就能平定。但他没想到,杨阜早就布了局:
当马超离开冀城后,守将赵衢、梁宽(都是杨阜的同谋)关闭了城门,放出了被囚禁的杨岳,还斩杀了马超的妻子和儿子。等马超回军时,冀城已经不属于他了。
马超进退失据,只得转而进攻历城,想抓住姜叙的家人泄愤。姜母被俘虏后,不仅没有求饶,反而骂马超:“你这个背父逆子、杀君之贼,天地都容不下你,还不快死?”马超大怒,杀了姜母和姜叙的弟弟,放火烧了历城。
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他的败局。杨阜率军追击,双方在野外激战,杨氏宗族兄弟七人战死,杨阜自己也身中五枪,但最终把马超赶出了陇上。马超走投无路,只得逃往汉中,投奔张鲁。
杨阜为什么能成功?不是因为他的兵力比马超强,而是因为他抓住了两个关键:
一是“民心”:马超杀害韦康,失去了凉州士大夫的支持;而杨阜以“报主仇”为口号,团结了所有不满马超的人。
二是“谋略”:他用“丧妻”的借口离开冀城,避免了马超的怀疑;又用“赵盾弑其君”的典故刺激姜叙,让他主动起兵;最后里应外合,关闭冀城城门,让马超无家可归。
而马超的失败,正好相反:他太残暴,太轻敌。他以为杀了韦康就能震慑凉州,却没想到会激起士大夫的反抗;他以为姜叙不敢反,却没想到杨阜能说动他;他以为离开冀城没问题,却没想到守将早就被杨阜收买。
杨阜的反抗,终结了马超的陇上割据,也让马超从此失去了自己的根据地。后来,马超投奔张鲁,又因不受信任而转投刘备,最终在蜀汉度过了郁郁不得志的晚年,47岁就病死了。
而杨阜呢?他后来被曹操任命为武都太守,治理地方颇有政绩。曹丕称帝后,他任城门校尉,依然保持着“刚亮公直”的性格——比如曹丕喜欢穿浅白半袖的衣服,杨阜批评他“不符合礼制”;曹叡(明帝)大兴宫室,杨阜上疏说“这是亡国之举”。《三国志》评价他:“阜刚亮公直,正谏匪躬,亚乎汲黯、朱云之伦矣。”(汲黯、朱云都是西汉著名的直臣)
杨阜的故事,告诉我们:在乱世中,比武力更重要的能加杠杆的炒股平台,是民心和忠义。马超有万夫不当之勇,却因为失去民心而失败;杨阜是文臣,却因为团结了民心而成功。这或许就是历史最现实的教训吧。
发布于:陕西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十大靠谱的配资平台_实盘配资排行榜_专业线上配资观点